刮刮樂技巧(刮刮樂技巧視頻教程)
af2025-07-05 07:25
事過境遷網83822025-07-05 07:40:45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潮汕英歌舞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潮汕英歌舞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一說來自山東魯北的“大鼓子秧歌”和魯西的“柳林秧歌”,一說來自河南花鼓的“霸王鞭”,一說來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,不一而足。
南方民間舞蹈向以輕靈清秀為特色,然而,在粵東濱海一隅,卻繁衍著這樣一種隻有雄渾、蒼勁、凝聚了黃土地厚重感的陝北腰鼓才能與之相媲美的英歌舞。
藝術特色:
民間藝術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,如提起“英歌”,人們便自然會想到廣東潮汕地區的“英歌”。而真到了潮汕地區,又要數被譽為“英歌舞之鄉”的普寧“英歌”最為有名。普寧的“英歌”,較其它各地更為突出地將舞蹈、南拳套路以及戲曲演技融為一爐。
隻見表演者配合著忽緊忽緩的鑼鼓點和眾人如雷貫耳的吆喝,雙手揮動彩色木棒,並不停地交錯翻轉敲擊,一步一呼地邊走邊舞,呈現著以“長蛇挺進”或“雙龍出海”等18種套式的隊列變化,猶如以傳統國術連接而成的團體操。整個表演過程氣氛歡騰熱烈、令人目不暇接。
廣東“英歌”表演除與北方“秧歌”具有一定淵源外,還同樣被當地民眾賦予了能為民驅邪除穢的功能。當地人認為,新春伊始舉行“英歌”表演,定會驅除邪惡、迎春接福、如意吉祥、六畜興旺、生意興隆。
為使表演者具有特殊神力,在每年首次表演前,要在本村祠堂內拜祖祭神。並在為祖先神靈表演後,將一隻雄雞拋出祠堂門外,隨即鳴炮,朝著雄雞飛落的方向整隊出發,開始進行走街串巷的歌舞表演。
“英歌舞”由來的三種說法:
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,一種是“及時雨說”,一種是秧歌說,一種是儺舞說。
“及時雨說”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《陶庵夢憶》這本書中“及時雨”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。這一節裏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麵。張岱認為,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“及時雨”。
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“大鼓子秧歌”和魯西的“柳林秧歌”脫胎來的。因為英歌與“秧歌”在潮州話裏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。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。儺舞是一種反映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征的形式。
英歌舞是潮汕地區廣泛流行、也是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一種廣場舞蹈,極具陽剛之美,表現風格質樸、剛健,從節奏的張力中帶給人們的審美滿足,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,可以說是潮汕民間舞之王。每逢重大節慶,如沒有英歌舞的參與來營造氣氛,那是不可想象的!
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範圍內,真的找不到另一種舞蹈語言象英歌舞這樣充滿豪邁、粗曠、激奮的言說。這是每一個觀者共同的感受。你看,節慶之日,鄉村曠野上,裏三層、外三層黑壓壓的人群都在翹首等待。突然,一群狂飆一樣的舞者呼嘯而至。
幾十位彩繪各種臉譜、身著威武服飾的彪漢,一路樂舞,在急促、雄渾的鼓點節奏中,舞動雙槌,上下翻飛,忽而騰龍、忽而伏虎、騰挪閃躍、氣勢縱橫,還不時發出激越、豪雄的怒吼,匯合著雙槌清脆的擊打聲,響徹雲霄,剛勁、奔放、雄渾的舞姿,磅礴粗獷,氣勢矯健。
讓觀者熱血沸騰,聳然動容。這時,人們已不單單是在欣賞舞蹈。空氣中彌漫一種昂揚的氣氛,觀眾不自覺地受到感染,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號嘯起來!
很多北方來的朋友感到不解,文章錦繡的南國潮汕,怎麽會誕生這麽一種奪人魂魄、剛烈雄獷的舞蹈!這真是曆史的因緣際會。
從源流來看,英歌舞起源於百越部落原始的儺舞,意在驅鬼辟邪。其後,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,把中原地區英雄傳奇的原型(比如水滸人物108將)融匯入南越固有的民俗中,千年流傳,沉積成一種風情獨具的藝術形式,即今天既有悠悠古風、又有時代精神的英歌舞。
舞蹈隊伍分為前棚和後棚,前棚為眾多舞者,雙手持短棍,由一“耍蛇人”領舞;後棚為打擊樂隊,配合舞蹈演奏鏗鏘、激越的樂曲。一般有36人、72人和108人三種組合,陣勢、舞姿和打擊方式則多種多樣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、風格。
目前潮汕至少有二十個以上的“英歌舞之鄉”,正是證明了它強大的生命力。
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百花園的一株奇葩、一種稀有的舞種,英歌舞舞的是潮汕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,舞的是潮汕人勇往直前的時代風範,它與潮人的血脈貫通、神明維係。躬逢盛世,英歌舞將躍上一個新的台階,舞出一個空前的高潮!
參考資料來源:
百度百科-潮汕英歌舞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通脹回落態勢不改 政策放鬆節奏趨緩
3月非製造業PMI微升至58% 保持穩定增長趨勢
人社部:養老金投資運營試點或在兩會後啟動
降價成大勢所趨 開發商以價換量步步驚心
央行:繼續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